跟頭翻不動了,腦子不能老

2025-03-06 14:21:01 來源: 大眾網(wǎng) 作者: 王潤

  2025年江蘇衛(wèi)視春晚的舞臺上,75歲的姜昆戴著喜慶的紅圍巾登場,與戴志誠、高曉攀、劉釗、賈旭明共同表演了群口相聲《精準推送》,以辛辣幽默的諷刺手法,揭露大數(shù)據(jù)時代誘導消費的網(wǎng)絡陷阱,戳中觀眾的笑點與痛點。觀眾紛紛感嘆:“那個味兒又回來了!”近日記者走進了他位于北京東南五環(huán)的工作室——昆園學堂,聽姜昆聊相聲,聊生活。

  臺上捧出“帶刺的花朵”

  2024年7月,姜昆召集了一批年輕曲藝創(chuàng)作者,希望以傳統(tǒng)相聲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藝術特色,創(chuàng)作一部有內容、有趣且對生活有啟發(fā)的新相聲。團隊最終選定“大數(shù)據(jù)時代網(wǎng)絡陷阱”這一全民痛點為題材,姜昆在其中扮演一位被“大數(shù)據(jù)套路”步步引誘的消費者,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嘆:“這不就是我爸我媽我二大爺?shù)慕?jīng)歷嘛!”

  姜昆帶領年輕演員們重拾“針砭時弊”的傳統(tǒng),巧妙平衡諷刺的尖銳與節(jié)慶的歡樂,就是想用《精準推送》這樣的作品證明:扎根生活、直面時代的諷刺相聲從未離場,如同“帶刺的花朵”,既有批判的鋒芒,又要綻放藝術的美感。

  他坦言,年齡大了,體力精力不如從前,但對于創(chuàng)作,他仍心有不甘:“翻跟頭是翻不動了,但腦子不能老。對藝術的高度、表演的認知,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理性了,這方面我還是挺有信心的!

  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

  1950年出生于北京的姜昆,從小酷愛藝術,多才多藝。在艱苦的北大荒,他憑借對文藝的熱愛,成為宣傳隊骨干,并遇見了與其相伴一生的藝術形式——相聲。他和師勝杰一起表演創(chuàng)作,被馬季一眼相中,調入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在侯寶林、馬季、李文華這些前輩藝術家的指導和帶領下,姜昆逐漸形成了自己別具特色的相聲風格。

  從1983年擔任首屆央視春晚節(jié)目主持人并表演了若干節(jié)目,到72歲時第22次登上春晚舞臺,姜昆的相聲承包了太多人太多年的快樂記憶。20世紀80年代,他憑借《虎口遐想》《電梯奇遇》等一系列新穎的作品,開創(chuàng)了“新相聲”風潮。如今,他已是相聲界的前輩,指著昆園學堂滿墻照片中的一張大合影,他感慨道:“你看這一大群人,現(xiàn)在只剩下了快90歲的郝愛民老師,還有石富寬老師和我……”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姜昆從老一輩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如何翻抖包袱、創(chuàng)作的要領、表演的技巧、上臺的臺緣,“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整個相聲事業(yè)的責任心,他們在文化上的自尊和自信,傳給了我們這一代人,永遠不會忘!

  “他們這些前輩,從不嫌棄后輩,總是帶著年輕人一起進步。后來我也是學著他們的樣子,去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年輕人!苯フf,“相聲界流傳著一句老話,叫‘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老一輩傳給我們的,潛移默化中‘熏’出來的,我們也希望讓下一代繼續(xù)學到!

  笑聲是最好的跨文化橋梁

  在曲藝出海方面,姜昆也是先行者。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的同事透露,他經(jīng)常早上六點多就起來學英語。在日本演出時,他和搭檔戴志誠臨時創(chuàng)作,將自己會的日語改編成相聲段子。“這些都需要平時有積累。人家說你是語言藝術家,你不能只會逗個樂。”

  在他看來,文化自信首先要有文化自尊,要尊重和繼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珍寶,“像游戲《黑神話:悟空》、電影《哪吒》系列的火爆出圈,都讓人拍手叫好。在對外交流方面,如何向世界亮好中國的文化名片是一門學問,需要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規(guī)劃,我們還得花心思好好研究。”姜昆說:“笑聲是最好的跨文化橋梁,我希望把中國的歡笑灑向世界,把世界的歡樂引進中國。”

  既有書卷氣又有煙火氣

  生活中的姜昆既有書卷氣,又有煙火氣。受父親影響,姜昆自幼研習書法字畫,如今身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不僅寫得一手好字,而且妙筆丹青,畫的侯寶林、馬三立,生動傳神。

  音樂是姜昆的另一份熱愛。在奔赴北大荒的前一天,他和朋友們寫下一首旋律動人、飽含深情的歌曲。在宣傳隊時,只要有機會接觸樂器,他就如饑似渴地學習,手風琴、揚琴、笛子都能演奏。如今,他還經(jīng)常與朋友們一起彈彈琴、唱唱歌、作作曲,這是他最喜歡的放松方式。

  姜昆還喜歡下廚烹飪,曲藝界很多人都吃過他拿手的炸醬面,他說:“烹飪和藝術一樣,都講究火候和儀式感!

  “對同道心存平實,于藝術懷抱忠誠。”七旬老將,依然堅定地走在帶給觀眾歡樂的相聲之路上。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