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媒體利津行|利津縣王莊險工:巍巍堤工 水上長城

2020-11-14 16:43:41 來源: 大眾網(wǎng) 作者: 許洪勝 呂康麗 劉炎

  大眾網(wǎng)·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許洪勝 呂康麗 劉炎 東營報道

  11月14日,全國媒體利津行采訪團來到了被譽為“黃河下游第一險”的利津縣王莊險工,它位于山東省利津縣城城北13公里處,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工程長2526米,護砌長2920米,共有80段壩岸,素以險、峻、雄、奇著稱。

  記者看到,黃河水在立著“王莊險工”石碑的堤壩前突然甩了一個彎,這個彎來得太急,水勢驟劇。巨大的水溜直沖而下,受阻后陡然折轉(zhuǎn)突出,由此形成巨大的沖擊力,此截堤段,水情極險。

  據(jù)了解,該處原為大清河道一陡彎,1855年,黃河于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道自利津入渤海,行水40多年后,黃河由“水行地中”漸成“懸釜之勢”,泥沙填滿大清河道,此處便以抱水迎洪、大溜頂沖而屢屢出險。據(jù)《利津縣志》記載:“1883年至1955年,境內(nèi)黃河實際行水55年,有24個年份在兩岸發(fā)生決溢39次,大小口門共82個!倍独蚩h黃河志》決溢年表中記錄,在王莊險工處決溢6次,在其上下不足20公里之內(nèi),則有46次之多。其位置之險,可見一斑。

  治河有言:“伏汛好搶,凌汛難防。”一百多年來,黃河下游凌決一直是人們無法抗拒的天災。1951年2月3日,新中國成立后黃河第一次凌汛決口就發(fā)生在王莊險工。據(jù)工作人員介紹,當年酷寒異常,黃河冰封六百公里,冰厚量大史之罕見,流冰受阻積水如山,兩岸村民搶修巡堤,然而上游冰水傾瀉勢不可擋,冰凌擠爛壩身直撲堤頂,最終大堤潰決,淹及利津、沾化兩縣耕地45萬畝,村莊122個,受災人口8.5萬人,6人死亡。滾滾洪水沖破堤壩一瀉千里,萬馬奔騰勢不可擋,所過之處,房屋倒塌,田地淹沒,生靈涂炭,哀鴻遍野,昔日桑梓,盡成澤國……王莊險工由此得名。

  隨著防洪工程的技術(shù)和水平不斷進步,到1979年,一種名為“席花縫”的砌石技術(shù)從王莊險工走向全河,一直延續(xù)至今。該技術(shù)由利津修防段工人蓋英俊等人在以往扣石壩壘砌方法的基礎上摸索改進而成,席花縫扣砌的優(yōu)勢在于石料“咬茬”,避免了直縫、對縫,不僅結(jié)構(gòu)嚴密、穩(wěn)定性強,更整齊美觀、頗具氣勢。時隔近40年后,2016年王莊險工壩垛進行改建時,仍首選“席花縫”壘砌法,建成后的整個壩面如同一領條石編織的巨大蘆席,與奔騰呼嘯的黃河交相輝映。

  遠遠望去,現(xiàn)在王莊險工段的黃河就像母親臂彎里嬌氣憨態(tài)的孩子——安穩(wěn)、馴順、聽話、乖覺,夢囈著翻翻身打打滾伸伸胳膊舒舒腿,然后一路笑語蹀躞奔向大海。

初審編輯:馬寶濤

責任編輯:鮑梓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