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口紀事(21)|東營搞綠化 成本有多大

2023-05-26 08:17:00 來源: 海報新聞 作者: 馬寶濤

  黃河口紀事(21)|東營搞綠化 成本有多大

  馬寶濤

  初夏新綠已成蔭,誰知昔日草木稀。2023年,是東營區(qū)東辛公園改造后的“首秀”,在新家扎根后的綠植長出了第一茬枝葉。然而從這處公園以及與其相鄰的寧陽路西段施工過程,可以窺探東營搞綠化成本有多大。

  去年這個時候,一天傍晚下班,我看到寧陽路排起了長長的車隊,清一色橘紅色大型自卸運輸車,打著雙閃,馬達轟鳴,緩慢挪移。不禁上前打量,看到所有車都滿載,拉的竟然是——土,就是普通的黃土!車牌,全是“魯V”。

  “兩千塊錢一車!庇袀司機探出半拉身子向車隊前頭張望,順便告訴我運輸費用,他說這土是從壽光拉來的。

  這么貴?畢竟,那只不過是“土”,到處都有的“土”呀!我不禁咋舌。

  外地人不知道,壽光的土跟東營的土不一樣!霸圻@土,咸的,嘛也不長。”有個溜狗的老頭兒也在圍觀,很在行地給我解釋:“東營搞綠化,得換土!

  這解開了長期困擾我的一個疑惑。

  單位樓下的寧陽路,是一條斷頭路,向西過一個路口,就進小區(qū)了。在2022年東營城市更新中,被納入改造范圍。剛剛開春,在沒日沒夜的風(fēng)沙中,包括幾家經(jīng)常光顧的小吃店在內(nèi)的幾排舊房子,統(tǒng)統(tǒng)被夷為平地。緊接著,筑路大軍開了進來,各種大型機械輪番登場,火力全開。直到5月底,終于安靜下來,鐵皮圍擋被拆除,人們爭相跨過路障,走上寬闊的、尚未畫交通標線的新馬路,指指點點地議論著這里該開個口、那里該安個紅綠燈。

  誰知,壓路機走了沒幾天,一輛接一輛的挖掘機亮相了:沿著新落成的公路,在兩側(cè)破開平整的土地,開挖溝槽。

  我?guī)缀趺刻齑虼私?jīng)過,反復(fù)猜測這到底是一項什么工程:排水?管線?人行道?隨著工程持續(xù)推進,然后又將自己的答案一個個地否定。

  這長長的土溝,深和寬各約一米,底平,兩壁直立。事先,用白灰畫線,然后切豆腐似地,齊刷刷下切,土方被全部挖出。

  溝在不斷延長、延長……靠近東辛公園的區(qū)域,有的地方加寬,有的地方還挖出了各種幾何形狀,圓的、方的、三角的,有的形似半月。

  舊的疑惑沒有解開,新的疑惑不斷涌來。

  工人開始在完工的溝里整整齊齊地鋪設(shè)了許多拇指粗的水管;接下來,每隔幾天,就有一項新的工序開始作業(yè),大致如下:一拃厚的石子鋪滿溝底,就像一層厚厚的鵪鶉蛋;石子上面鋪一層白色土工布,從底部上翻遮蓋兩壁,一塵不染的樣子,宛如烤魚身下的錫紙蓋住整個盤子……

  工程分段推進。前方剛剛開挖;中段一片雪白;后方人頭攢動,機聲隆隆,從壽光運來的新土卸車了。

  與此同時,那些從原地挖出的舊土,被裝車運走。“咸土,沒用!”同樣是泥土,當?shù)氐膮s招人嫌棄。

  ——原來,這么浩大的工程,只是平平常常的綠化而已,而且還只是綠化工程的前奏。在外地,是不需要前面這些步驟的。

  土地養(yǎng)育莊稼,是天生的本事。然而,鹽堿地卻是個廚藝很爛的伙夫,那些作為食客的植物,不但多被齁死,而且鹽堿地咸度極不穩(wěn)定,下一場雨就淡了,刮一陣風(fēng)又咸了,一般植物極難承受。在鄉(xiāng)下,莊稼不能成活,農(nóng)民可以搞養(yǎng)殖;而在城里,如果連個綠色的花草樹木都不長,市民的生活環(huán)境就未免太過荒涼了。

  東營沿海,區(qū)域內(nèi)土地普遍含鹽,市區(qū)甚至是重度鹽堿地。栽花種草搞綠化,成了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wù)。

  與東營接壤的濰坊壽光,以蔬菜聞名。所以,身為近鄰,東營不只到那里運菜,還到那里運土。

  “壽光”牌泥土,大多來自建筑工地,開發(fā)商在蓋樓之前需要挖地槽,運到東營也算一種廢物利用了。否則,這些土方的名字是“建筑垃圾”,處理起來是不小的負擔,有的就近堆土造景,有的擇址填埋。

  東營街頭花紅柳綠,滿眼生機,還登上了全國綠化城市榜單,讓大量土地肥沃的內(nèi)陸城市羨慕嫉妒恨。誰知背后的現(xiàn)實,卻是“栽活一棵樹比養(yǎng)活一個孩子還難”,早已成為地名和景點的“一棵樹”即是見證。

  我終于搞明白,這里綠化前在坑底埋設(shè)的是排堿管,與排水井、市政污水管道連通;石子上面用新土填滿綠化坑,厚度至少80厘米,正好與地面平齊。接下來,才是綠化環(huán)節(jié)的常規(guī)步驟:挖坑、栽苗、種草皮。

  從入夏到深秋,工地上每天都忙忙碌碌,裹頭巾、戴手套的婦女是綠化大軍中的主力,她們打扮得紅紅綠綠,蠕動在新誕生的綠化帶里,十分壯觀。

  綠化看似不起眼,但比修路那樣的大工程還費時費力。直到十月,公路兩側(cè)才景觀乍現(xiàn):剪成圓球的冬青、膝蓋高的美人蕉、開得正艷的串串紅,把一處城市角落裝點得精致而有生機。

  初冬時節(jié),朦朧薄霧中,毛茸茸的小草從黑色防塵網(wǎng)底下齊刷刷地拱出頭來,裸露的地皮都穿上了衣裳。

  既如繡花又像打仗般的綠化工程還在繼續(xù)。小雪節(jié)氣,大樹進場了。由于根部帶有巨大的土坨,得用吊車移栽。幾天時間,緊臨公路的東辛公園,由碗口粗成年大樹營造的幾個袖珍樹林就面世了。由于缺少發(fā)達根系,這些異地安家的樹木抗風(fēng)能力不足,每一棵大樹都需要4根胳膊粗的木棍支撐。工人兩兩一組,一人扶著木棍,一人掄起大錘,打樁固定,個個將棉衣脫到一旁,嘴里喊著號子,手臂青筋凸起,頭頂冒著熱氣,黃葉簌簌震落。

  好一派東營綠化圖。

初審編輯:趙靜

責(zé)任編輯:馬寶濤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