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趙靜
責任編輯:馬寶濤
8月上旬,夏日烈陽炙烤大地,黃河三角洲水天一色,鴨鷺成群列隊,游曳于豐茂水草叢中覓食納涼,繁育后代。
望著遠處的一巢幼鳥,吳立新放慢了腳步。他架起望遠鏡,放置定位器,拿起攝像機和筆記本開始觀察記錄繁育情況。“這個‘人工巢’是去年剛搭起來的,已經(jīng)有2巢8只小鳥在這里繁育出生?!?/p>
54歲的吳立新是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大汶流管理站的高級工程師。三十余年間,他見證保護區(qū)的獲批成立,守護上萬生靈的孕育繁衍。
“1989年,我來工作時保護區(qū)還沒有成立,我們管這里叫草場管理站?!眳橇⑿禄貞?,作為退海之地,當時黃河入??谔幊3嗔?,海水倒灌,黃河三角洲鹽堿灘涂覆蓋,白茫茫一片。
為修復新生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珍稀瀕危鳥類,1992年,黃河三角洲設(shè)立了總面積15.3萬公頃的國家級保護區(qū),吳立新也成為了保護區(qū)的一員,承擔大汶流片區(qū)野外巡護工作。
“1995年,我親眼看到一行飛鳥在空中盤旋,但卻不降下來覓食和繁殖。”彼時的吳立新是濕地上的“外行人”,后來他才知道那群鳥就是瀕危物種東方白鸛。
2003年,在一次巡護中,他再次看到了這種美麗優(yōu)雅的大鳥,在黃河岸邊繁育覓食,這也是第一巢被監(jiān)測到在黃河三角洲筑巢繁殖的東方白鸛。因黃河三角洲土壤鹽漬化程度高,缺乏高大樹木,東方白鸛又有著“攀高枝”的生活習性,高聳的電力桿塔便成了東方白鸛筑巢的首選之地。為了給它們營造安全舒適的家,從2008年開始,保護區(qū)先后建起了115個高12米的“桿塔”作為人工巢,又在人工巢旁安裝上了“小眼睛”,觀測記錄它們的繁育情況。截至2022年,已經(jīng)有2748只東方白鸛在黃河入海處出生,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工作作出巨大貢獻。
視頻監(jiān)控畫面:東方白鸛在人工巢內(nèi)繁育
隨著保護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每年秋冬季數(shù)百萬只候鳥在這里棲息、捕食、越冬,吳立新的工作愈發(fā)繁忙?!坝涗涾B類每天的動向,是我們的工作日常。”吳立新說,“一開始我就是個‘門外漢’,認不清鳥的種類,為了更加準確的記錄,要邊看邊學?!鼻囝^潛鴨雄鳥頭、頸青綠色具金屬光澤,尾下覆羽白色,雌鳥形似雄鳥,但通體呈淡褐色,嘴角有淡色圓斑;鶴鷸,夏季繁殖期羽毛呈黑色,到了冬天又會變灰色……他常常抱著厚厚的鳥類圖譜蹲守比對、辨識,有時一看就是大半晌,多年下來,已然成為鳥類專家。
500余只白鶴在黃河三角洲覓食 吳立新攝于2016年
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青頭潛鴨 吳立新攝于2017年
吳立新日復一日,尋鳥而行,用步履反復丈量這片新生濕地。保護區(qū)大汶流片區(qū)面積6.26公頃,水草豐茂,植物種類豐富,環(huán)境多樣復雜。吳立新回憶,有一年,為了監(jiān)測數(shù)千只鸻鷸類鳥群的行蹤,他和隊友跟著鳥群觀測和記錄,6個多小時下來,不知不覺迷失了方向,在海灘上越走越遠。“下午5點,潮水迅速漲高,淹沒了返航的線路,我們被困在水深2米的潮溝帶旁,幸好被路過的漁民用小船救出?!?/p>
瀕危物種火烈鳥 吳立新攝于2020年
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給不同種類的鳥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吳立新根據(jù)濕地地貌和鳥類對棲息環(huán)境的不同需求,將巡護路線劃為5條線路?!拔覀兠刻煅沧o一條路線,走個兩三萬步都很正常,每半個月進行一次大循環(huán)巡護,這一天會將5條線路都巡護下來。”無論夏陽酷暑、三九嚴寒,他樂在其中。
從白茫茫的荒蕪之地到萬鳥棲息的大河之洲,吳立新陪伴著一窩一窩的雛鳥成長,翩躚于天地間,也欣慰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有著高學歷、掌握高科技的年輕人走進濕地,加入黃河三角洲的保護隊伍,“希望更多年輕人走進一線、扎根基層,盡快成長,用心守護濕地里的萬物生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