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康夢蕓
責任編輯:趙靜
大眾網(wǎng)記者 趙奕寧 李彥涵 東營報道
在墾利區(qū)墾利街道七村的田野上,沉甸甸的稻穗又一次壓彎了枝頭。村民孫老漢蹲在田埂,瞇眼望著這片金黃:“十年前?那會兒稻子可沒這么爭氣,推著小車趕集賣,難喲?!彼植诘氖种钢赶蜻h處,“看那個和老鄉(xiāng)‘拉呱’的人沒?咱村的好光景,是他用腳板一步步量出來的。”
孫老漢口中的“他”,是已在七村扎根十年的原“第一書記”、現(xiàn)村支部副書記的李貽孔。2015年3月3日,這位出身農(nóng)村的海軍老兵、墾利區(qū)煙草公司干部,響應組織號召成為七村“第一書記”。彼時村莊矛盾交織、產(chǎn)業(yè)薄弱,連灌溉溝渠都淤塞不堪。
從“散兵游勇”到金色產(chǎn)業(yè)鏈
“村民最關切的,是實實在在的實惠。”初來乍到的李貽孔,用三個月踏遍全村114戶,寫下萬余字的走訪筆記。他敏銳抓住七村種稻五十余年的根基,卻痛心地看到產(chǎn)業(yè)之困:“有規(guī)模,沒鏈條;產(chǎn)量低,賣價賤,畝產(chǎn)才五百斤出頭?!?/p>
破局從最基礎的農(nóng)田改造開始。他多方協(xié)調(diào)7.7萬元資金,帶人清理22條排水溝。效果立竿見影——次年畝產(chǎn)猛增100公斤。更大的變革接踵而至:他整合資源購置插秧機、收割機,將插秧周期從20天縮短至10天,更推動形成“物資、插秧、管理、加工、收割、銷售”六統(tǒng)一模式。
“價格比市場高3-5毛,機械服務費省一半,每畝增收能有3500元左右。”李貽孔一筆筆算給村民聽。曾經(jīng)推車趕集賣米的窘迫已成歷史,如今“入??凇逼放朴袡C大米通過合作社直營,加工廠日產(chǎn)能達30噸,新稻入倉幾個月便銷售一空?!百I家主動上門,供不應求!”他話語中滿是欣慰。
70萬字手稿鑄就村莊記憶
產(chǎn)業(yè)興旺之余,李貽孔深知文化是村莊的靈魂。2019年,他力排眾議推動村史館建設,更接下已停滯七年的《七村志》編撰重任。面對36個姓氏的復雜源流與敏感歷史,他奔波于檔案館、民政局,遠赴山西洪洞尋根;為收集14位抗戰(zhàn)老兵史料,他上門懇求,甚至自掏腰包購買史料。
“再不搶救,村子歷史就斷了!”四個月夜以繼日,16本泛黃手稿在客廳、臥室鋪開,總重達62斤。當34萬字的《七村志》終告完成,這位硬漢眼眶濕潤:“這是對那些七村老人的交代?!贝迨佛^里,泛黃獎章與農(nóng)具無聲訴說著84載滄桑,成為孩子們研學必訪的“精神地標”。
田間地頭的都是宣講場
作為“耕耘心聲”宣講工作室的主心骨,李貽孔有一套獨特方法論——他不用講稿,更愛和老鄉(xiāng)“拉呱”。在新建的鄉(xiāng)村劇場、油菜花公園,甚至專門設立的“老李談心亭”,他用鄉(xiāng)音將政策理論、好家風故事揉進節(jié)慶活動中。
“大道理我懂,但講不出。村民要聽實在的!”他主持紅白事、調(diào)解鄰里糾紛,用信任打通宣講“最后一公里”。評選“好婆婆好媳婦”、組織勞動研學,新風正氣悄然浸潤鄉(xiāng)間。村民老張感慨:“他主持我家婚禮時說的話,比開會管用十倍!”
熱淚中的“問心無愧”
從第一書記到村支部副書記,十年間七村斬獲“省級美麗鄉(xiāng)村示范村”等八項榮譽。但提及付出,李貽孔輕描淡寫:“我沒要過一分錢補助,包括第一書記的每天20塊?!?/p>
當記者請他總結這十年,這位63歲的老兵突然哽咽,淚水滾落:“確實不容易,但我問心無愧,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我無愧于黨,也無愧于人民群眾!”身旁的村志手稿沉默如碑,窗外的稻田金浪翻涌,遠處的七村大食堂內(nèi),三十多名高齡老人一邊吃著一元午餐,一邊聊著家長里短……這一切,仿佛都在為這樸素的誓言作證。
這滾燙的淚水,是十年風霜的凝結,是三千多個日夜傾注心血的回響?!皢栃臒o愧”四個字,重逾千斤。十年駐守,白了雙鬢,厚了鄉(xiāng)情。李貽孔的身影,已深深烙印在七村每一寸新生的土地上,烙印在稻香彌漫的豐收里,烙印在村史館泛黃的紙頁間,更烙印在村民談及“老李書記”時那由衷的尊敬里。他用一名老兵最執(zhí)著的堅守,一名黨員最純粹的忠誠,在黃河尾閭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書寫了一部關于“無愧”的生動史詩。這史詩的續(xù)章,依然在他與鄉(xiāng)親們并肩前行的腳印里,在“耕耘心聲”的鄉(xiāng)音裊裊中,徐徐鋪展。